find
Author
"邹雪瑾" 1 results
-
目的 分析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(intraductal papilloma,IDP)磁共振成像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MRI)的影像学表现,加深对IDP的MRI特征的认识,并探讨其与直径小于2 cm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(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,IDC)的鉴别诊断特征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8例乳腺结节肿块型IDP和34例直径小于2 cm的IDC的MRI表现,包括病灶大小、形态、边缘、是否有毛刺征、病灶周围有无扩张导管、病灶的最大径是否沿乳腺导管方向走行、病灶是否距乳头4 cm以内、平扫T2WI信号、表观扩散系数(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,ADC)值、动态增强时间-信号强度曲线(time-signal intensity curve,TIC)类型、早期强化率以及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方式演变特征。 结果 2组比较,肿瘤直径(P<0.001)、形态(P<0.001)、边缘(P<0.001)、病灶周围有无扩张导管(P<0.001)、病灶最大径是否沿乳腺导管方向走行(P<0.001)、病灶是否距乳头4 cm以内(P=0.009)、ADC值(P=0.001)、TIC曲线类型(P<0.001)、早期强化率(P<0.001)以及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方式演变特征(P=0.010)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。12 例(35.3%)IDC 边缘出现毛刺征,而IDP无上述表现。8 例(23.5%)IDC 在早期及延迟期强化中均表现为边缘强化,而IDP组仅1 例在早期及延迟期表现为小环状强化,且病灶前方可见扩张导管影。9例(32.1%)IDP病灶周围有导管扩张,而IDC无此征象。 结论 结节肿块型IDP与小IDC的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,但两者病灶边缘、与导管的关系(有无相关导管扩张、是否位于乳头附近、病灶最大径是否沿导管方向走行)、早期强化率以及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方式演变特征存在差异,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。TIC曲线以及ADC值不能单独作为IDP与IDC的鉴别征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