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1. ;
  • 2. ;
邹丽萍, Email: zouliping21@hotmail.com
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Get Citation

婴儿痉挛症(Infantile spasm,IS)是一种婴幼儿期难治性癫痫性脑病,临床表现是点头抱团样痉挛发作,脑电图(EEG)呈发作间期高度失律以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。大多数患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,ACTH)和氨己烯酸(Vigabatrin,VGB)治疗有效,对普通抗癫痫药物效果不佳。婴儿痉挛症的病因有 200 多种,但至今发病机制不明。本文总结了 7 个有关婴儿痉挛症典型的动物模型。ARX 基因突变小鼠模型对雌二醇治疗有效,且提出了中间神经元致病学说。唐氏综合症小鼠模型由氨基丁酸 B 受体(GABABR)激动剂诱发痉挛,对托肽品 Q 治疗有效。N-甲基-D-天冬氨酸(NMDA)可以诱导大、小鼠痉挛发作,在产前给予倍他米松或是产前游泳模拟产前压力解释了 ACTH 治疗有效性的原理。多重打击大鼠模型模拟大脑皮层受损导致的癫痫,做出了耐药模型。河豚毒大鼠模型是唯一有 EEG 发作间期高度失律的模型,并且和“发作不同步学说”相一致。本文回顾学习 7 个婴儿痉挛症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局限性,探讨婴儿痉挛症的发病机制,以及部分模型的新药研究。

Citation: 刘雨田, 邹丽萍. 婴儿痉挛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评价. Journal of Epilepsy, 2019, 5(2): 125-129. doi: 10.7507/2096-0247.20190023 Copy

  • Previous Article

    结节性硬化症诊断及其相关癫痫的非手术治疗
  • Next Article

    儿童癫痫自我管理的干预措施:证据等级是什么